12月21日,水星將迎東大距,這是水星在2022年的最后一次大距。天文科普專家表示,如果天氣晴好,當天太陽落山后,感興趣的公眾借助小型天文望遠鏡可以找到出現在西南方低空的水星。
2023-01-07
一段軟質材料被刀割破,室溫條件下放置一小時后,經測試,其力學性能可恢復至原始狀態的91%……近日,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團隊與韓國漢陽大學以及韓國忠南大學的科研團隊共同合作,開發出一種“超靈敏且可自我修復的離子皮膚”。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上。
2023-01-07
近日,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組織來自電力、光學等領域的專家,對我國首臺“高可靠自主化光纖電流互感器”進行技術鑒定。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維江為代表的行業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形成全系列光學電流互感器成套裝備,代表領域內國際最高技術水平,對實現領域內科技自立自強與創新超越具有重要意義。
2023-01-06
今年,航天科技集團計劃安排超50次宇航發射任務;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開展嫦娥七號、天問二號等型號研制工作;完成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首飛。同時,今年載人空間站工程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模式。
2023-01-05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農產品生物煉制與轉化創新團隊通過對高溫液態水預處理、高濃底物酶解糖化和分批補料發酵等工藝進行耦合和優化,構建了利用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的琥珀酸綠色高效制備技術。
2023-01-05
人工增雪的流程一般為,首先通過天氣預報和云預報確定適合人工增雪的云系。隨后設計好相應的作業方案,準備好飛機、火箭、地面燃燒爐等作業工具。當天氣系統基本符合條件時,利用衛星、雷達等對云系進行跟蹤監測,一旦符合人工增雪條件,便立即申報作業空域,緊接著便是飛機升空、火箭發射,一系列增雪作業迅速展開。在作業結束后,還需要綜合雷達回波、地面降雪量等評估作業效果。
2023-01-04
近日,陳冬擔任項目總工的尚莊碼頭項目也終于順利通過交工驗收,此刻的陳冬拿著交驗報告開心的喃喃道:“終于交付了!”。
2023-01-04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浙江大學藥學院、金華研究院顧臻教授團隊聯合該校其他科研團隊發明了一種基于無人機的靶向遞藥急救系統。
2023-01-04
近日,國家動物博物館恢復開放。
2023-01-03
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新發現一種長著恐龍頭骨和怪異身體的白堊紀鳥類,命名為“朱氏克拉通鷙”。這一發現為解答鳥類如何由恐龍演化而來并演化出獨有的形態特征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2023-01-03
據統計,2021年科普工作經費籌集規模為189.07億元,比2020年增長10.10%,為實現“十四五”時期科普工作良好開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3-01-03
記者從內蒙古科技廳獲悉,內蒙古大學科研團隊經過不懈努力,在探索新型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能源類期刊《先進能源材料》。
2022-12-30
《少年 逐夢》紀錄片以全新視角再現了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小科學迷”們探索自然奧秘、破解科學問題的奇思妙想和心路歷程,展現了當代青少年的創新活力和社會責任。
2022-12-28
27日,由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2(第八屆)先進技術應用與產業化發展深度對接大會”采用在線方式在廣州和北京兩地同步舉辦。
2022-12-27
科普中國智庫2022年論壇采取“1+6”模式,“1”指2022年科普中國智庫論壇暨第二十九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6”指6場2022年科普中國智庫專題活動。
2022-12-21
近期,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圓滿落幕。日前,未來論壇理事、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就培養基礎科學人才等話題接受新華網采訪。
2022-12-20
據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人類兩足行走,即用兩條腿直立行走,可能是在樹上進化出來的,而不是之前認為的在地面上進化。
2022-12-20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工程師開發了一種電子貼片,可監測深層組織中包括血紅蛋白在內的生物分子,這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獲取關鍵信息的途徑,可幫助發現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惡性腫瘤、器官功能障礙、腦出血或腸道出血等。研究成果發表在15日的《自然·通訊》雜志上。
2022-12-20
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與外國同事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在石墨烯中創造出二維亞鐵磁性,所獲得的石墨烯的磁性狀態為新的電子學方法奠定了基礎,有望開發出不使用硅的替代技術設備,提高能源效率和速度。
2022-12-19
我國有鳥類1445種,是世界上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候鳥約800種。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鳥類保護工作,加強鳥類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的保護,為鳥類創造了更好的棲息條件。
2022-12-19
新入列的“海洋地質二號”多功能新型科考船18日緩緩抵靠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標志著我國首座深水科考碼頭正式啟用,我國深海探測基地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